首页> 资讯> 详情

【全球播资讯】如何看待这部口碑较为两级的作品

2023-03-27 10:16:59 来源:哔哩哔哩


(资料图片)

我觉得对这部片子的评价,与个人经历,尤其是情绪经历息息相关。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体会情绪,以前小学中学上美术课的时候,美术老师最常说的就是“这幅画的色彩体现出了XXXX的情绪”,说实话,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相当不感冒,因为除了“暖色冷色”这种理性区分之外,在情绪上我并没能够与这些色彩产生共鸣。《深海》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色彩与情绪的共鸣,这部作品明面上南河参宿是一条故事线,讲述了重组家庭,讲述了抑郁,讲述了小丑,也许还讲述了光明。而另一条暗线,就是极致的色彩运用,明暗冷暖,混杂交错,导演最深层的想法在色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我为什么会这么看重色彩与情绪的耦合作用呢?这就回到我的第一句话了,“个人经历”,我个人是真正得过抑郁症的,不是网上口嗨,是医院确诊的那种,中度。《深海》几乎完美复刻了我得抑郁症期间的情绪体验,脑海中的绚烂与现实的灰暗,但脑海中无论多么绚烂最后都会归于那个“眼”,色彩被揉碎,撕扯,不成型,最后被胡乱黏在一起,色彩亦情绪,为了某件事,自己的情绪被调动,扯烂,最后犹如堆砌补丁一样揉在一处,但这些要么是这个世界的错,要么就只能怪自己,但很显然这两者都很极端,自己只能在这种两极矛盾中认为杂糅在一起的这些情绪想法至少比起现实更有“色彩”,沉沦,奋起,痛苦,麻木,伴随着生理机能的失调,是为抑郁症。我在这种撕扯中至少度过了三年,代价也很沉重,本科差点没毕业(最后将将毕业,老师同学父母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得益于我高中的超前学习,本科荒了也还能咸鱼翻身),不管做什么都完不成,甚至没法给出一个结果(不是做得很差,是根本没法做)。我不知道是否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也和我有一样的观感,但正是这种能隐约感受到的色彩与情绪的共鸣,让我没办法不给这部作品满分。

电影的后部分是比较明确地点出了抑郁、死亡、希望这些关键词,但从我个人视角来说只是浅尝辄止而已。我觉得不同的人克服抑郁症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很难一言以蔽之,导演只是给了一些很常见的场景,但这些场景是碎片化的,勾勒不出在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的“希望”与“光明”。从我个人来说,抑郁最严重的那一年,我基本是白天睡觉晚上稍微动一动,两三天可能就喝一碗食堂的免费汤(因为连进食这种本能的欲望都被影响了),那段时间唯一能让我感觉到“想去”做的事情可能就是看看番了,我记得最长得有一个多月吧,我除了b站没打开过任何其他应用,包括qq、微信这些社交软件,电话卡也拔了,就靠wifi有一搭没一搭地刷b站。这里就要提到另一部作品eva,我也不知道eva能不能算我的“希望”,但至少eva是给我续命的,在旁人眼里黑深残的eva给当时的我的感觉竟然是偏治愈的,《深海》的结尾很明显与eva新剧场版很相似,抄袭与借鉴,我个人是更加偏向于借鉴的。从技术上说两者分镜是有差异的,从表现内容上来说虽然都是对情绪的表达,但起点和终点还是有差别的,真嗣的动机和目标更加个人化,是个人精神上的强烈偏执,除了那种情绪之外很难推广到其他人,而参宿的动机和目的更加本能,更加泛化,或者说与真嗣相比,更加像是出于生理上想要治病的需求。但两者也有相似点,就是过程中的偏执,打破一面“心之壁”去看到自己的“光明”,创作团队是在理解了eva的基础上重新诠释这段内容,因此我觉得应该算借鉴不算抄袭。

最后,我不会推荐所有人都去看这部作品。抑郁症的真面目不是网上那种口嗨怪,无论对普通观众还是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这个话题是真的很不讨喜,这是一种严肃的社会现象,电影拍不好很容易变成消费抑郁,评论口无遮拦也是一种消费抑郁(没错,在我眼里大张旗鼓地拿“消费抑郁”去抨击某部电影的行为也是一种消费抑郁)。但创作团队很明显地对这一话题作出了相对公允的诠释,至少在我这个曾经的中度抑郁患者看来是这样的。

P.S.很难有这么一部片子让我这么用心地写长评,言辞混乱请见谅。顺便请求看到这里的同志们,如果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尽量不要从心里或者精神上去关怀他,因为这样很容易出现反效果,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光在哪里,周围的人是很难从这方便入手去解决问题的。我请求大家从生理上去关怀,比如自残时尽量阻止,在傍晚时刻拉他去食堂吃个饭之类的,一些生理上的活动对缓解症状还是有些帮助的,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的抑郁症是最危险的!当然,一种情况除外,就是伴随着躁郁症状的抑郁症,我没有这种情况,但一旦碰上这样的,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这是最现实也是最仁慈的选择。

关键词:

上一篇:“五一”出境游,爆火!最热目的地是哪里? 报资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